第十五象  戊寅   明夷 (金本第十六象)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谶曰: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
          天一生水,姿禀圣武 
          顺天应人,无今无古 
          
          颂曰: 
          纳土姓钱并姓李 
          其余相次朝天子 
          天将一统付真人 
          不杀人民更全嗣 
          
          谶解: 
          “天一生水,姿禀圣武” 河图有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居北”之语,故在易学中“一、六”为北方之数;而此之“天一生水”,则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前世久远之历史渊源。赵匡胤本为原始天尊之分身转世,原始天尊之最初,又是圣经.创世纪中所说之夏娃,夏娃是天下之母,也就是天造天下第一女,这里之“天一生水”正是用此意;原始天尊的主元神又曾转世为兵圣孙武,故又说其“姿禀圣武”。
          “顺天应人,无今无古” 赵匡胤既为真命天子,皇袍加身,亦为顺天应人,此等事自古没有,今后也没有。 
        颂解:
          “纳土姓钱并姓李” 吴越王钱俶与南唐王李煜纳土称臣。 
          “其余相次朝天子” 南平王高继冲、后蜀孟昶、南汉王刘继兴先后降唐。 
          “天将一统付真人” 原始天尊为道家创始人,宋太祖作为他的分身当然不乏道性,故言付真人。
          “不杀人民更全嗣” 不杀人民是指太祖性仁厚,兵征辄劝降而不滥杀,如吴越王钱俶在纳土十几年前即已称臣于宋,一日来朝,自宰相以下咸请留俶而取其地,帝不听,遣俶归,取群臣“留俶疏”数十轴封识遗俶,戒以途中密观,俶途启视,感惧,遂乞纳土。“更全嗣”则指以“金书铁券”等保护柴氏子孙。 
         此象 地火明夷 内明外柔之象,太祖之征也,观太祖之行止如是;互解,征太祖杯酒释兵权,自是武官练兵、文官带兵,无割据隐患。变讼,太祖架崩之夜见“烛光红影”,成当朝难断之疑案。又,宋朝多奇讼,以《包公案》和《大宋提刑官》证之。 
         图中五人朝天子,为太祖收降之五王。 
      
      
         第十六象  己卯   师 (金本第十七象)
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谶曰: 
          声赫赫,干戈息。 
          扫边氛,奠邦邑。 
        颂曰:
          天子亲征乍渡河, 
          欢声百里起讴歌。 
          运筹幸有完全女, 
          奏得奇功在议和。 
        详解: 
          此象谶、颂皆指澶渊之役。颂三句“完全女”是指寇准的“寇”字由完女两部分组成,寇字宝盖下的右边浑作“女”字观,故称完全女。 
          公元1004年九月,契丹帝与母萧太后帅大军犯边,宋军先胜后败,北军围澶州,宋大震,参知政事王钦若等请帝牵都,三司使寇准则力劝真宗钦征,真宗从寇准议,抵澶州;寇准再请真宗登北城门楼以示督战,诸军远近望御盖,踊跃欢呼,声闻数十里,契丹军大惊,更兼威虏军头张环射杀辽军主帅萧挞凛,萧太后闻讯痛哭,辍朝五日,随有议和意。十二月议和成,辽宋结为兄弟之国,还遂城及瀛、莫二州,宋向辽年供助军银二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,设榷场(商场)互市贸易,史称“澶渊之盟”,自是两国一百余年几无战事。宋以极小代价换得百年和平,致有经济文化繁荣,意义非凡。此寇准奇功也。 
        
        此象 地水师   师有大将帅师之象,其意应寇准之用事;互复,为战而复和,失地复归;变同人,事应两皇结为兄弟,共同享有天下。 
        
        图中河边二人相礼,为南北二圣,象征“澶渊之盟”。 
      
      
         第十七象  庚辰   艮 (金本第十八象)
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谶曰: 
          天下之母,金刀伏兔。 
          三八之年,治安巩固。 
           颂曰: 
          水旱频仍不是灾, 
          力扶幼主镇埏垓。 
          朝中又见钗光照, 
          宇内承平气象开。 
         谶解: 
          “天下之母,金刀伏兔” 公元1022年,宋乾兴元年二月,宋真宗崩,遗诏十三岁太子赵受益于柩前继皇帝位,是为仁宗,尊养母劉皇后为皇太后,权处军国事,自此劉太后临朝主政。劉太后之劉字由“卯”、“金”、“立刀”组成,故称“天下之母,金刀伏兔”。 
          “三八之年,治安巩固” 三八为十一之数,言刘太后临朝十一年;仁宗继位年少,太后称制,虽政出宫闱,然号令严明,恩威加于天下,致有天下太平。 
        颂解:
          “水旱频仍不是灾” 太后临朝二年起,连续六年,多地发生旱、涝、虫等天灾,然太后诏令实施开仓赈济与蠲免租赋等,使灾区灾而不灾。 
          “力扶幼主镇埏垓” 劉太后临朝听政,力扶幼主,并无凌于幼主之上,史载:太后、帝将同幸慈孝寺,太后欲以大安辇先帝行,仁宗曰,“夫死从子,妇人之道也”,太后遽命辇后乘舆。太后主政,身边亦不乏谄佞,先是小臣方仲弓上书,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,而程琳亦献《武后临朝图》,后掷其书于地,曰:“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”因此,太后之名威震边垓,使得四方安定。埏垓,边界、边疆意。 
          “朝中又见钗光照” “又”字是继唐武后而言,刘太后临朝,朝中钗光再现。 
          “宇内承平气象开” 仁宗承刘太后临朝主政太平之基,具恻怛之心,行忠厚之政,史称仁宗盛世,有言曰“比周之成康,汉之文景有过之者”,此言非虚,仁宗一朝即聚有大宋三百二十年最重要文化代表如欧阳修、三苏、柳永、蔡襄、王安石、司马光以及名臣范中淹、包拯等,使宋文化迅速进入自先秦诸子百家以来第二个文化繁荣期。 
        
        此象 艮 艮止也,应太后当止能止,止其妄念妄行,不然,即为武后之第二;互解,解主捕获狱讼,显于当朝包拯;变兑,兑主口舌,亦主戏说,应后来关于仁宗身世《李卯换太子》之演义。
        图中宫闱,一女一犬,象征太后女权且忠。图中之犬,有以仁宗属相为犬而言喻仁宗者,然以仁宗比太后顺犬,于理不通。 
         
        第十八象 辛巳 贲 (金本第十九象)
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谶曰: 
          众人嚚嚚,尽入其室。 
          百万雄师,头上一石。 
           颂曰: 
          朝用奇谋夕丧师, 
          人民西北尽流离。 
          韶华虽好春光老, 
          悔不深居坐殿墀。 
        谶解: 
          “众人嚚嚚,尽入其室” 嚚,音银,意愚蠢,又言:“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”。此言王安石变法,排除异己,召揽嚚嚚同党入室。 
          “百万雄师,头上一石” 公元1068年,宋熙宁元年,进士王韶上《平戎策》书,提出收复河湟、招抚诸羌、孤立西夏的主张,王安石以为奇谋,极力推崇,神宗遂发兵西向,令王韶负责对蕃、羌之招讨。此句言王韶《平戎策》之实施,与王安石极力推崇有直接关系。 
        颂解: 
          “朝用奇谋夕丧师” 此言《平戎策》先胜终败。熙宁六年,安抚使王韶击吐蕃,取宕、岷、叠、洮四州,招抚羌民三十余万,辟地两千余里;然于元丰四、五两年,进攻西夏与镇守永乐城两次重大失败,先后丧师四十余万,《平戎策》失败。 
          “人民西北尽流离” 平戎失败,夏人拥入虏略,西北民众流离失所。 
          “韶华虽好春光老”韶华本指青春年华,在这里指事情之初始阶段,春光老则喻指随时间延深而显露弊端。此言王安石之变法和《平戎策》之实施结果一样,亦是初有成效,如国库收入显著增加等,然随时间延续,各种弊症相继暴露,最终因触及各方利益,招至上下怨恨而失败。 
          “悔不深居坐殿墀” 王安石罢相归乡,一路所闻皆怨其变法之害,悔不当初,勿如安坐殿墀,最后于家中忧郁而死。 
         此象 山火贲 贲为装饰,非实用之质,征王韶之《平戎策》与王安石之新法看似完美而不能实际操作;互解,变法期间,若干庭官因反对变法被解职;变困,《平戎策》与《变法》失败,使朝庭陷于困境。 
        
        图一亭坐于石台之上,前有半围之网。亭上部象“安”字之宝盖;亭中无物为虚,离象,暗含“女”字(离为虚、为女),与上之宝盖成“安” ;安下为石,石边围网,图意即“王安石”;网半围,则应朝庭官员近半数入王安石一党。
         
        
          第十九象 壬午 同人 (金本第二十象)
  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谶曰: 
            朝无光,日月盲。 
            莫与京,终旁皇。 
           颂曰: 
            父子同心并同道, 
            中天日月手中物。 
            奇云翻过北海头, 
            凤阙龙廷生怛恻。 
          谶解: 
            “朝无光,日月盲” 应承相司马光死后,朝庭党争纷乱,蔡京父子专权乱国,朝庭暗而不明,有日月晦盲之象。 
            “莫与京,终旁皇” 宋徽宗一向知蔡京之奸,继位后立夺其尚书职。昔年哲宗亲政之初,复行真宗新法,改元绍圣,称“绍述”(继承)。蔡京于苏州通过南方公干之童贯等,行贿于京官与后宫,人多于圣前美言蔡京。时徽宗意向新法,起居舍人邓洵武上《爱莫助之图》助蔡京,此图对宋徽宗下决心重新起用蔡京起到关键性作用,此即“莫与京”意;蔡京复职,以绍圣、绍述名义设讲议司把持朝政,钳制天子,为祸百姓,多遭弹劾,兼有彗星两见,蔡京数次罢相又复相。亦即说,宋徽宗在用不用蔡京一事上始终徬徨不定,此为“终旁皇”意。旁皇通徬徨。 
          
          颂解:
            “父子同心并同道,中天日月手中物” 蔡京、蔡攸父子同心、同道,共同纵皇上挥霍以邀宠,遂后与奸人勾结把持朝政,玩朝纲于掌股,任意攸为,致朝纲大乱,民怨沸腾。 
            “奇云翻过北海头”奇云指金人致胜之师;北海头则指现锦州湾至辽河口以北海域。此句指金人于公元1125年灭辽,其势力扩展到辽属东北广大地区以后,遂调兵翻回,以宋营藏匿辽国降将为由大举略宋。 
            “凤阙龙廷生怛恻” 凤阙龙廷指皇宫与朝庭;怛恻,意为忧伤、悲苦。此句言宋庭皇族贵胄闻北金强势来袭,河北、山西两面守军连连败北,大军逼近黄河,恐本朝不保,富贵不再,固有忧伤悲苦。 
          
          此象 天火同人 应蔡京父子同心同道,祸乱朝庭;互姤,姤为男女相遇,应宋徽宗与李师师事;变师,主战事,北金大举侵宋,是宋、金联手灭辽之变也。
          图中两草围水,水势滔滔。两草为蔡京父子,水为祸,称祸水。图解为:蔡京父子为祸不浅。 
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 
         
        
          第二十象 癸未  损 (金本第二十一象)
  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谶曰: 
            空厥宫中,雪深三尺。 
            吁嗟元[首首],南辕北辙。 
          颂曰: 
            妖氛未靖不康宁, 
            北扫风烟望帝京。 
            异姓立朝终国位, 
            卜世三六又南行。 
          谶解: 
            “空厥宫中,雪深三尺” 公元1125年,宋宣和七年,金兵抵黄河,徽宗急禅位于钦宗而南出避难。靖康元年十一月,金兵渡黄河,闰十一月汴京陷,宋钦宗乞降。翌年正月,钦宗二次赴青城金营为人质,是时汴京自去年闰十一月以来连降大雪,故言空其宫中,雪深三尺。厥,意其。 
            “吁嗟元(首首),南辕北辙” 吁嗟意即叹息;元(首首)意指徽、钦二帝。句意为:可叹二皇遭此大难,双双被掳去了北方。
          
          颂解:
            “妖氛未靖不康宁” 此句翻钦宗靖康年序词意。妖氛喻金人略宋、凌宋之行。 
            “北扫烽烟望帝京” 北扫烽烟本指宋、金联合灭辽之军事行动,不想宣抚使童贯率十五万军攻辽燕京惨败,与金约定归还燕云十七州不能得,金见宋军涣溃无战力,反以藏匿辽国降将为由大举略宋,战火迅速逼近汴京。意欲北扫,不想战火反而烧到了京师之地。 
            “异姓立朝终国位” 靖康二年二、三月间,金废宋钦宗与太上皇宋徽宗为庶人,立一向主和之张邦昌为帝,掳二帝与庭官、宫人三千余北去,北宋亡。 
            “卜世三六又南行” 三、六为九之数,自太祖至钦宗凡九帝;康王赵构于南京(今河南商丘)继皇帝位,随后展转南逃,都临安(杭州),称“临安府行在”。 
          
          此象 山泽损 宣和、靖康之损,损主,损兵、损财,损去半壁江山,其损也大矣哉;互复,应康王于临安复宋室;变咸,咸为感,应徽、钦及众人于他国异乡(金之会宁府与五国城,于今之哈尔滨附近)倍受欺凌,悲苦与思乡悽凉之感至深,录徽宗于五国城题壁作证:“彻夜西风撼破扉,萧条孤馆一灯微,家山回首三千里,目断天无南雁飞。”
          图中三人背行,象征徽、钦二帝与宫人被掳,背京而北行。